第七二七章 我居然没死在除夕夜(1 / 2)

妖女哪里逃 开荒 1961 字 3天前

李轩语落之刻,朝堂顿时寂静了霎那,所有人都从这位汾阳郡王的言辞中体会到他的决心。

刑部尚书俞士悦若有所思:“每个男丁给予水田三十亩,或是旱田八十亩,这田地怕是不够吧?需知这天下间的军户,可是高达四百万户。”

“足够的。”少保于杰背负着手,眼神幽然:“太宗以来军户就不断逃散,虽然在我手中有所恢复,可实际在册的军户数量其实不到二百五十万。襄王与宁王之役,朝廷又得了田亩十五万顷,其实绰绰有余了。宣府战后,北方也可扩地千里,开拓田亩数百万。

可笑的是如今各地官府,居然将‘编为军户’作为对犯罪百姓的刑罚之一,视同贱籍。长此下去,绝非国家之福。老夫认为汾阳郡王此策不错,可以让所有军户安身立命,为朝廷添二百五十万户小康之家。”

太祖的卫所军制,是仿造唐时的府兵制,可田地不在军户手中,所以他们的军心士气可想而知。。

如今的大晋,几乎全依靠募兵为主力应付战事。

少保于杰对李轩在朝中的势力扩张不是不防备,可这桩事如果能够做成,是能益国益民的。

礼部尚书胡濙则随后质疑:“郡王在奏章中提起,遇战时所有军户出男丁,在外地作战时可减免当年所有佃金,在本地则减免七成。除此之外每年训练五十日,作训与出征时每日还有银钱可拿,体例按照募军的半数,这是否太宽厚了?”

“具体的条例,我们还是可以商榷。”李轩虽然这么说着,语声神态却很坚决:“可本王以为,军中当以从优从厚为上,不如此不足以激发卫所军战心。”

“臣以为或可一试!”

权顶天现在是户部尚书,他对财政税赋是越来越敏感了,他抱着拳神色凝重道:“自十月以来,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有许多地方的麦苗都因天地寒冬之故生长艰难,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臣预计到明年十月,朝廷光是卫所这边,就缺粮六百万石,这还是最保守的估算。”

在场的众多辅政大臣,顿时为之一窒。

李轩则微一扬眉:“可如果施行这承包责任法,至少可使卫所军的产粮增加七成,不但能自给自足,还可补贴朝政。本王数月来曾亲身查看过北直隶,大同,宣府与山东等地卫所,那些上好良田的亩产量低到让人发指。

这一方面是无人细心照看,一方面则是当地将官隐瞒收成所致。可如果能将这些粮食包干到户,让他们细心照看,则各地卫所产粮定可大幅增长。不费国家一钱一帑,而使朝廷岁增千万。”

公有制其实不是不好,在李轩穿越来的那个世界,已经有些农村因劳动力不足,从承包制转为合作社经营。

可这个时候,无论是官僚素养,治政水准,还是机械化的程度,都远达不到后世那种水准。

且卫所的公有制是归给国家,归给天子。

李轩此时又抱了抱拳:“如果诸公有疑虑,我们可在直隶二地卫所先试行之,如果有什么差错,也可及时纠正扭转。”

他之所以愿意试行,是因手中没有足够可靠的官僚队伍。

需知分田这种事猫腻太多,有着太多可以做手脚的地方。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分田不慎不均,反倒会招致军户的怨言。

所以李轩宁愿自己的脚步慢一点,步子走得稳当一点,尽量不留下隐患。

他的变法,不会像王安石那样急于求成。

且李轩说是试行,可其实只需今日这一决策通过了,就如滔滔大势,无法逆转了。

其它地方的军户会想,朝廷分了北直隶的田,为何厚此薄彼,不分他们这边的?

未来朝廷难抗这滔滔众意——

“如果此法真能够让卫所军自给自足,那么本宫也心许之。”

端坐于御座上的虞红裳观察在场八位辅政大臣的神色,就知道这‘承包责任法’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虞红裳也很心动,给军户分田固然会大增李轩的声望。可这明旨诏发,写的却是她们母子的名号。

“就请诸公决议吧!’

最终是六票赞同,两票弃权。

汪文刚才说是要反对,可不知是否被李轩言辞说动,最终选择了弃权。

随后陈询却将李轩的‘承包责任法’改了名称,改叫‘军田永佃法’。

李轩虽然感觉这称呼不直观,可还是从善如流了。

可接下来李轩第二份,第三份奏章,依旧使在场八人都震撼失神。

第二份奏章相对好一点,是李轩准备在两个月后,于全天下普及新币的纲要。

李轩让冷雨柔打造出来的铸币机与铝制货币,他们其实都已经看过了。

那些铝制的一文,五文,十文的货币,还有一两的银币,确实样式新颖,花纹优美,光鲜亮丽,且难以仿制,轻便易携,总之好处很多,造价方面也能接受。

所以诸公都能认可,期冀此法可解天下银钱不足之患。

第三份却与宗室相关,李轩认为自太宗以来,宗室人口日渐繁盛,朝廷供给宗室的俸禄与日俱增,压力日渐沉重。

所以李轩打算定下一个总的数额,在五百万两纹银左右。从此之后,朝廷给予所有宗室的俸禄,不得超过这数字。

然后宗室藩王四代之后的旁系,可以选择放弃宗室身份,由朝廷按例支付千两纹银买断,让他们自谋生路,且不禁科考与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