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获得生员与举人功名难度下降(2 / 2)

特别是家境困难的寒门学子很难走到最后,毕竟这里面的成本并不低,如此,倒不如直接进京谋求在皇家科研单位或者企业银行里的官职,甚至地方性的科研、企业、银行等。毕竟,虽然金榜题名的难度增加了不少,但做官的难度却是降低的更多。

朱由校其实也有意加强大明官吏的专业化和对口化,为的就是为日后对大明官员铨叙制度打下基础,只要各种特异性的官员一多,才会有更多的官员特别是中下层的官员支持自己进行行政改革,毕竟只有改革,这些庞大的中下层官员才会有进阶为高级官员甚至入阁做阁臣的希望。

只怕到时候若还依照以前非翰林不得入阁,非进士不得做高官的规矩,不等朱由校说,就已经有大量的官员怨声载道,甚至出现消极应对,朝廷一旦没给大量中下层官员进阶的希望,升官只看出身只会降低大量底层官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只知道敛财而没有进取心,反而会加剧吏治。

到时候朱由校再顺势改变大明官员铨叙制度和将六部等各大中央衙门再一次细分,地方的衙门也同样细分时,难度会小很多。毕竟,这种二品尚书坐堂的衙门多了,做高官光宗耀祖的机会也就更多。

增加会试进士录取的难度,保持一二甲进士录取的高门槛,同时又大量放宽成为生员和举人的难度,还对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大量普通百姓们而言,只怕自己孩子培养到生员或举人这一阶段的教育成本,他们还是承担的起的。

因而,不等朱由校成立学部并开始进行普及教育试点改革,在民间的各大社学私塾就已经增加了大量的求学者,各地新建社学和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地冒了出来,当年朱由校放逐到西部的文人们也渐渐的不够用了,教师这个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不仅仅是教师,各地各类学堂管理者,各地各类新建机构管理者,都有很大的需求量,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明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对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的需求,因而也就促进了教育在大明的发展。

简单的体力劳动生产尚且可以利用大量流民和战俘来弥补大明发展的需求,但大量技术性和知识型的管理人才只能通过普及教育来实现,这也是朱由校迫切的想要发展基础教育的原因,他要在大明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就不能只顾及科技发展,前期人才的培养也得跟得上。

但现在大明在这方面明显已经脱节严重,这也是朱由校滥用金手指后造成的后果,导致了大明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的知识积累应能达到的科技发展最高层次,而如今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以最快的速度追上去。

不然,还是可能会被文艺复兴的欧罗巴追赶上甚至超过,毕竟现在的欧罗巴几乎所有有点知识基础的人都对自然科学有兴趣,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从事着实验科学的研究,如果大明底层教育还只是抱着四书五经去培养几个官场精英,即便有金手指也是白搭。